聚类算法实现流程¶
学习目标¶
- 掌握K-means聚类的实现步骤
1 k-means聚类步骤¶
k-means其实包含两层内容:K表示初始中心点个数(计划聚类数),means求中心点到其他数据点距离的平均值
具体步骤如下:
-
随机设置K个特征空间内的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
-
对于其他每个点计算到K个中心的距离,未知的点选择最近的一个聚类中心点作为标记类别
-
接着对着标记的聚类中心之后,重新计算出每个聚类的新中心点(平均值)
-
如果计算得出的新中心点与原中心点一样(质心不再移动),那么结束,否则重新进行第二步过程
通过下图解释实现流程:
k聚类动态效果图
2 案例练习¶
数据集:
1、随机设置K个特征空间内的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(本案例中设置p1和p2)
2、对于其他每个点计算到K个中心的距离,未知的点选择最近的一个聚类中心点作为标记类别
3、接着对着标记的聚类中心之后,重新计算出每个聚类的新中心点(平均值)
4、如果计算得出的新中心点与原中心点一样(质心不再移动),那么结束,否则重新进行第二步过程【经过判断,需要重复上述步骤,开始新一轮迭代】
5、当每次迭代结果不变时,认为算法收敛,聚类完成,K-Means一定会停下,不可能陷入一直选质心的过程。
3 小结¶
K-means聚类实现流程
- 事先 确定常数K ,常数K意味着最终的聚类类别数;
- 随机 选定初始点为质心 ,并通过计算每一个样本与质心之间的相似度(这里为欧式距离),将样本点归到最相似的类中,
- 接着,重新计算 每个类的质心(即为类中心),重复这样的过程,直到 质心不再改变,
- 最终就确定了每个样本所属的类别以及每个类的质心。
- 注意:由于每次都要计算所有的样本与每一个质心之间的相似度,故在大规模的数据集上,K-Means算法的收敛速度比较慢。